聽說養兔產肉救飢荒?真相是什麼... 破解兔肉可救飢荒的荒謬想法 http://bit.ly/3nARoPT
世界上長期飢荒地區(短期戰爭或政治難民不算)大多是伴隨著氣候導致的地貧瘠,所以基改過的大豆、土豆、玉米等抗災糧食自然是首選,畢竟飢荒是因缺水或者土地沙漠化導致保水能力不足所致,一般葉菜或蔬果植物無法生存或無法達到採收條件,所以只能栽種基改過的大豆、土豆、玉米等抗災糧食。但如果光憑兔子很會生就想用養兔取肉的方式去救飢荒,真的別鬧了啦!
以最廣泛的馬鈴薯為例吧,目前抗災用的速生品種馬鈴薯生長週期約100天,每公頃(100M2)產量約30000公斤,意思就是如果災區可以找到100平方米大小的可耕作土地,那麼每100天至少可以產出3萬公斤可供人食用的直接糧食。
飢荒地區的土地養兔划算嗎?
相較於馬鈴薯,那養兔子呢?我們先不管土地貧瘠問題以及作物的栽種氣候條件好了,以兔子可食用的狼尾草為例,國畜所輔導的牧草產量每公頃的年產量為25萬公斤/年,換算100天為週期的話平均每100天可以產出約8萬公斤的牧草,前項有提到吃草的兔兔換肉率((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為4,意思就是四公斤草料可養出一公斤的兔肉。所以8萬公斤的牧草可以養出2萬公斤兔肉。疑,目前為止,好像還不錯的樣子耶!但真的是這樣嗎?
只吃草料的兔兔,換肉率其實不高;專業農牧飼養肉兔是以穀物做基礎(但對飢荒地區是就搶糧了)
所以種馬鈴薯跟兔肉相比是3:2嗎? 就上面數字看來,3:2的數字好像很不錯耶!很可惜並不是。因為這8萬公斤牧草要能變成2萬公斤的兔子,還必須經過飼養100天才行(先忽略飼養所需的水源、還有額外的飼養土地)。意思就是牧草收成後要再花100天才能養出兔子。但餵養的同一時間裡馬鈴薯又完成一輪收割了,所以同單位面積的收穫量馬鈴薯對養兔是6:2。
數字繼續往下探
6:2的產量其實已經很沒效益了,但這用牧草換來的「兩萬公斤」是指飼養出的「兔子活體」而不是「宰殺屠體」的重量,所以這些兔子要變成食用肉之前還須經過放血、去皮毛、去骨、除內臟宰殺等程序,所以最終蛋白質保留率(Protein retention)去計算的話,這兩萬公斤的兔兔變成可食用屠體時也只剩下不到一萬公斤了。所以同面積土地拿去種植抗飢荒作物跟養兔子所獲得的最終糧食比為6:1(或更低)。這還不包括糧食時效與保存成本。 - 以相同面積兔地與操作時間做比較
- 每100天可生產3萬公斤馬鈴薯的土地
- 同單位面積可生產8萬公斤的牧草
- 牧草養兔子又需要100天
- 同一時間內馬鈴薯又產出3萬公斤了
- 可產出6萬公斤馬鈴薯的土地只能養活2萬公斤的兔子
- 原始糧食比是6比2
- 但馬鈴薯可以直接烹調食用、但兔子不行
- 兔子還需要經過宰殺,最終蛋白質保留率只剩不到一萬千公斤的兔肉。
- 最終糧食比為6:1 (或更低)
- 以上還不包括後續的食材保存成本
結論是 兔肉與其他紅肉相比的綜合效應很好沒錯,但想要用「養兔取肉救飢荒」就是個笑話了,比較有可能的只是變成災區少數權貴的肉源吧,想靠兔肉要讓飢荒地區的人都吃飽是不可能的,搞最後還會變成兔子把耕地作物都吃光,別鬧了啦!
|
|